无处安放的童年秘密,在一个档案馆里“安家”
开设于去年冬天的童年秘密档案馆(Childhood Secret Archives,简称CSA),位于玉林东路社区,面对社区里总是热热闹闹的小广场,收集着不同年代人的童年秘密。
CSA是由策展人胡燕子、艺术家赵雪彤联合发起,与建筑师刘向晖合作呈现的社区公共艺术项目,自2019年4月开始,持续收集关于人们的童年档案。图为位于成都玉林东路社区的档案馆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落地一年的时间里,档案馆作了许多场漂流:从玉东出发,到达西安、重庆、阿那亚、终南山。今年秋天,收集的秘密首次被汇聚在一起,回到成都的一个“白盒子”空间,作为艺术展览,以社会、学术的视角被系统地梳理。
从社会议题、到空间形式的档案馆,再到如今被凝缩进白盒子里的展览,在CSA一年的漂流里,场景不断变化着,但一直不变的,是秘密持续被“揭露”的事实:通过不断书写、流动与展览,人们的童年秘密,正在沉默地为自己“发声”。
如果“秘密”能够被接纳
“秘密”是一个有点扎眼的词语,带着遮蔽与掩盖的意味。因为错综的原因,很大程度上,秘密往往指的是人们不能或者不希望被知道的事情。
但“隐蔽”的另一端,秘密也是具有时代和社会性的产物。让秘密成为秘密的重要原因在于:某些事件一旦被揭露出,来自社会的评价与他人的反馈,会对当事人产生负面影响。迫于种种压力,因此人们选择隐藏。这个维度上,在一个更加开放与包容的社会里,人们对秘密的接纳度也会更高。
CSA曾发起不同形式的活动,持续收集、记录,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人们的童年秘密。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如果社会的包容性更高,秘密便能从无法言说的、带着一定程度羞耻感的存在,成为被理解的事实或者议题。理解秘密,也呼应着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“接纳”:这种观点认为,当人们对他人的所有——包括秘密——能够保持尊重与非评判的态度时,会促成更良善的行为与社会氛围的产生。
基于对“秘密”的包容性理解,童年秘密档案馆最初的发起,便是希望能够营造一个安全的场域,让部分困扰人们的秘密与记忆能够得到纾解。
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童年秘密档案馆最初的雏形,是胡燕子联合赵雪彤一起发起的社区公共艺术项目,后来成为A4美术馆istar儿童艺术节的一个展览单元。2022年,档案馆进入玉林东路社区,成为驻扎在这里的微型美术馆。
从2019年项目发起迄今,档案馆已经收集了几千份来自不同地区、年代人的“童年秘密”档案。秘密中有关于偷盗、撒谎、性侵、暴力、校园霸凌、杀戮小动物等在日常中被遮蔽的那部分真实;也有单亲子女、留守儿童、外出务工等热点社会问题;当然,更多的还是温暖的成长记忆。
在以往的社区公共活动中,参与者创作的童年关键词卡片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这些档案串联了70年时光的秘密,也一定程度上折射着过去的社会变迁。透过这些秘密档案,我们可以看到,一个孩童是怎样被社会塑造为“大人”的。而当不同的童年档案堆叠在一起的时候,随着样本的增加,将拼凑出一部越来越完整的“童年当代史”。
进入档案馆,人们可以随手翻阅摆在架子上的、按照年代整理的档案(注意不要拍照),也可以在那个“祷告室”一般的小房间里,写下自己的童年秘密。在一张纸、一支笔、一个人的静默书写中,虽然一些问题并不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,但至少,写下来本身已经是一种表达与告慰。
位于档案馆里的秘密书写房间,暖黄台灯,纸和笔。有人会说那像祷告室,但不需要神,只是书写,回忆,就能构成比自已更大的存在。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除了收集关于童年秘密的档案,档案馆还持续关注其他有关儿童成长、未成年人保护等社会议题,并通过联结社会各界开展相关活动,让一些“不应该被遗忘与遮蔽”的话题得到发声——
“儿童友好月”
今年八月,CSA与后场BACKSTAGE联合发起的“守护每一朵花开”项目持续至今,邀请艺术小组“讲个故事吧”呈现了儿童性教育主题展。通过面对儿童,把那些或许“难以启齿”的知识与可爱的漫画以及绘本故事相结合。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在调研阶段,团队在玉东社区采访了30位儿童及家长,发现了几个比较值得讨论的故事:其中有一个八岁小男孩小轩,问到觉得你是从哪来的?他说自己是从奥特曼星球来的;十二岁的小女孩糖糖会觉得,即使是异性的老师也是可以触碰自己的身体的。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“儿童夜生活”
“儿童夜生活”项目的发起人夏莉莉是一个热爱儿童和自然的写作者,生活在玉林。在这场活动中,夏莉莉邀请小朋友一起体验玉林的“夜生活”。以自然为媒介,观察夜晚的玉林街道,观察和我们一同生活在社区的人,在实践与探索中认识世界、理解自身、寻找同伴。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“挑战者游戏”
“挑战者游戏”是风哥联合CSA发起的系列活动,围绕童年议题和艺术表达,每一期都不会提前预告内容。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从玉林东路出发,
前往西安、重庆、阿那亚……
2023年3月,童年秘密档案馆首次走出成都,从四川盆地翻山越岭,被打包装进三个漂流瓶漂到了西安。
从成都到西安,三个漂流瓶的奇幻旅程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展厅全景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建筑师刘向晖是童年秘密档案馆的合伙人,也是这次漂流瓶的设计者,他用三个小瓶子和一堵墙的形态,模拟了广场、街道、室内三种外化的社区空间,并通过天空的瓶子口和细密的蜂窝模拟了内化的个人感受。
空间以瓶子的形式,放在展厅里,作为社区艺术的发生器。通过漂流瓶,想象每一个蜂窝纸孔洞都是城市个体的树洞,躲藏了私人经历和秘密,现在他们聚在一起,搭建场所。
小瓶子内部,动画展示区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小瓶子内部:天顶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对漂流瓶进行设计交互的是档案馆项目的联合发起人、艺术家赵雪彤。这件作品中,她使用AR增强现实技术,将收集到的档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虚拟空间中。其中,三个浮动的虚拟漂流瓶模拟了秘密书写手绘效果的空间,同时还把收集到的秘密文字和动画转换成三维形式融入空间,将实体、二维与三维做了新的连结。
AR互动作品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首站西安之后,今年6月,三个小瓶子漂流到了邻居山城重庆,这次的停靠站是坐落于长江南岸的原·美术馆。来自童年的口袋,装着从各地而来的秘密,像海中的藤壶一般牢牢生长在小瓶子上。
三个小瓶子套上了口袋,有了新的停靠站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在其中一个瓶子中,装着“TouchSecret",这是一个互动动画投影装置,当人们走在空间当中无意中触碰到了空气中的某个点时,会触发墙上的投影动画。其中每个动画片段都来自于某个人童年里的秘密记忆,这些动画在艺术家的再创作下,又成为了新的属于观看者的记忆。
本次展示的动画,增加了更多青年艺术家的联合创作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漂流瓶的第三站是位于秦皇岛阿那亚北岸的儿童之家。这次的档案馆增加了新的互动环节“海底的秘密娃娃”——小瓶子带来了收集秘密的娃娃,参与者可以把秘密画在它的身上,它将浮现在海中,游回漂流瓶,把秘密带去下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。
位于阿那亚的童年秘密档案馆·一善概念馆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不久前,在关艺社的支持下,位于西安扈邑区终南山脚下的档案馆建成,和以往展览中的概念馆不同,这个馆是常态化的展馆。这也是童年秘密档案馆的第一个乡村馆。
来到终南山的CSA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艺术提出问题,
然后呢?
“白盒子”,作为一个学术概念,特指在当代艺术专业语境内的展览空间,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皆可在其中中被呈现为“作品”。今年10月,已经4年没有在“白盒子”空间内做展览的胡燕子,在近悦儿童美术馆策划了一场名为“童年的秘密”的展览。
两次在近悦美术馆见到胡燕子,她都在为新的到访者做导览。穿梭在人群中的她看起来总是游刃有余,面对不同身份与背景的来访者,在把专业的学术词语讲得平近易人的同时,还能夹带充满意趣的个人化观点表达。
做导览的胡燕子 / 图源近悦儿童美术馆
展览从“童年”视角切入,关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,和那些无法被讲述的童年处境。
展览共9组艺术作品/项目,包含装置、影像、摄影、多媒体等多种媒介。通过这些“童年秘密”背后影射的文化与历史现场,人们或许能够窥见一部关于童年的微缩“当代史”。
正在展厅阅读“童年秘密”档案的人们 / 图源近悦儿童美术馆
当一定程度被遮蔽的童年秘密,经过学术化的梳理,在“白盒子”内被探讨与“揭露”时,会给创作者、观众和社会带来什么?
对胡燕子工作室而言,“白盒子”作为一个有仪式感的空间,既是一个能够有效检验自身成果的场域,也能够让工作室近年来希望发声的议题,在专业语境下得到更加严肃的对待和讨论。
2008年,家琨设计工作室捐建了《胡慧姗纪念馆》(上),在汶川的历史事件,自然灾害和集体创伤背景下,定格了一位15岁小女孩的童年。2018年,艺术家陈秋林回到故乡万县拍摄了《薄荷》(下),这是属于她的小城故事的回忆与想象。展览中,《胡慧姗纪念馆》和《薄荷》共同呈现了中国西南地理场域中,宏大叙事背景下的童年——被埋葬和淹没的童年。/ 图源近悦儿童美术馆
2014年,刘成瑞从澜沧江源头出发,通过各种支流的方向寻找盲童和19支没有名称的河流,然后以盲童名字命名尚无名称的河流,并标注到GOOGLE地球(上);2015年2月18日除夕夜,胡佳艺在她的出生地守夜,新疆持续发生暴力恐怖事件。(下)。刘成瑞和胡佳艺,跟河流有关的两件作品共同构成了主流视野之外的边疆童年叙事。/ 图源近悦儿童美术馆
“社会现场和学术现场是相辅相成的”,在谈及策展初衷时,胡燕子认为,“经过工作室4年多扎根社区的探索实践后后,我们也想知道,自己能否创造性地回应一些问题?是否能够在大众语境下有效地去介入?”
基于对生活现场与学术现场的共同关注,胡燕子工作室选择在这个时间点,“重回”艺术的专业语境和系统里,通过一个展览的方式对大家呈现对相关议题的思考和讨论。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“童年的秘密”展览现场 / 图源近悦儿童美术馆
审美,
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力量
“空间-关系-故事-审美”,这四个关键词可以作为理解这4年来胡燕子工作室的一个线索:首先通过空间了解一个地方;通过关系的生产,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链接;再通过故事,挖掘地方的文化与记忆,形成共同体的概念;基于以上,最终进行社会审美的雕塑。
在胡燕子工作室的理解中,“审美”背后隐含着更深刻的价值判断:一个包容的社会具备包容的审美,而偏狭而又激进的社会,在审美上往往容易沦为单一甚至暴力。“审美”为当下我们面对部分社会议题提供了一种看待的角度。如果说许多问题不能被直接“揭露”,在行动上通过审美的讨论则往往是容易被接受的。
2023年,胡燕子工作室策划《重返生活:重返公共生活》的夏日专题思想市集&论坛,这是首次进入国内双年展系统的社区艺术,在倪家桥社区院子文化创意园开展。 / 图源胡燕子工作室
在2楼楼梯口,夏日思想市集的“摊主”风哥展开对观众参与公共生活的调研互动。/ 图源胡燕子工作室
“艺术提出问题,然后呢?”作为策展人与社区工作者,胡燕子不仅认为艺术能够提出问题,也相信“艺术解决问题”的可能性。但作为一种长期主义的方式,“用艺术提供解决方案”往往会在现实落地的层面上遇到多方阻滞。如何把一种观念的构想,转变成为切实、可操作的办法?
2015年,胡燕子参与了位于重庆黄桷坪的一个城市更新项目。经过大量调研、访谈与多方协商后,其所在的团队最后说服当地政府重新定位,把原本在当地规划打造的“高端商务区”转换为“人文艺术半岛”。
更新后的黄桷坪有了涂鸦艺术街,这条街全长1.25公里,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涂鸦艺术作品群。/ 图源胡燕子工作室
2017与2019年,胡燕子先后在十方发起两届关注地方、扎根社区的艺术节,目睹艺术对当地居民和社群文化动员的力量,让她逐渐确立起对“艺术解决问题”的信心。
这些年来,她持续关注用艺术介入社会现实的议题,不断回到“具体的人与社区”里。对于她而言,社区作为囊括所有人日常的存在,是极为复杂与丰富的。“社区绝对不是一个专业所能够回应,需要跨学科的方法与社会各界的合作。”
2017年,胡燕子策展了首届复归艺术节以“现代性的反思,在地性的展开”为主题,组织20位艺术家在“城市现场-重庆发电厂之造粒厂”和“乡村现场-重庆九龙坡区华岩镇中梁村一社”两大社会现场进行实践。/ 图源十方艺术中心
最近,胡燕子不断着思考哲学家汉娜·阿伦特提出的“平庸之恶”的议题。这个概念最早诞生于阿伦特对德国纳粹罪行的思考,演变到如今,“平庸之恶”描述了“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,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,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。”
“保持个人清醒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,进而负起责任,我认为这在当今仍然是值得被关注的问题。”作为每天与具体的人打交道的社区工作者,这进一步启发着胡燕子,关于如何唤醒个体的主体性。
参与者曾以抽取到的童年秘密档案为基础,在画布上创作出“无名孩童的肖像”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艺术表达也是唤起个体主体性的重要方式之一。图为档案馆里展陈的素人参与创作的艺术作品。 / 图源童年秘密档案馆
而这也是胡燕子工作室通过童年秘密档案馆希望做到的。现在,扎根在社区里的档案馆,正在通过不断发起各种活动,让艺术真正进入社区与生活中,并为到访者的思考和观察提供一种新的角度。
如何在“艺术提出问题”后更进一步?透过童年秘密档案馆与它的漂流旅行,我们能够从中管窥,在具体的生活里,审美的力量之坚韧与可行。
主编:牧之
副主编:忧忧
编辑:Lin
撰稿:Lin
摄影:详见图注
校对:Ada
设计:Lin